高考歷史?贾仉y點概念解析
2024-04-27 17:07:34網絡轉載
當代世界發(fā)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
【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于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新中國初期都曾實行過,不影響政權的性質,反而有利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進而鞏固政權。具體來說,一是指國家政權對企業(yè)的控制,即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這些或那些資本主義企業(yè)的一種資本主義,如新經濟政策、公私合營。二是指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監(jiān)督和調節(jié),國家實行生產和分配社會調節(jié),如羅斯福新政和二戰(zhàn)后西方國家加大國家干預經濟,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又稱指令型經濟,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yè)經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
【貿易保護主義】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關稅壁壘、進口許可)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yōu)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后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
【凱恩斯主義】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主張國家應該承擔調節(jié)需求的責任,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擴大開支,甚至實行赤字財政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刺激投資,以提高總需求水平,消除危機和失業(yè)。該理論在20世紀30-60年代指導著西方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這對緩和經濟危機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長期執(zhí)行國家干預會導致通貨膨脹和國債大增。
【國際經濟舊秩序】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體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其主要內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占據支配地位的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fā)達國家控制的國際經濟機構。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美國興起的經濟學流派。貨幣學派認為,影響經濟的要素是貨幣發(fā)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張控制貨幣發(fā)行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和擴大就業(yè)。供給學派強調以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認為發(fā)展經濟的重點在于擴大供給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整個經濟便會隨之出現穩(wěn)定增長。該學派主張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的投資和工作積極性,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能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凱恩斯主義失靈的情況下,這兩個學派的理論為解決"滯脹"提供了新思路。
【福利國家】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具有高稅收、高福利、覆蓋面廣的特征,本質上是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維護壟斷資本利益和統(tǒng)治的一種方法。它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同時還利于消費,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但也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工作積極性等問題。
【第三次科技革命】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fā)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于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的結果。它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新經濟】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xù)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yè)率并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全球治理】是指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對全球事務進行共同管理。
【單邊主義、單邊外交】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zhàn)已制定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qū)性、集體性和平、發(fā)展、進步的規(guī)則和制度,并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fā)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后果的行為與傾向。
【雙邊外交】指兩個國家一對一的關系
【多邊外交】指參加同一國際組織或某個活動的多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歐洲一體化】歐洲國家在政治、經濟方面逐漸走向聯合的過程。1951年,法國提出了“舒曼計劃”,此后法、德、比、荷、盧、意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3月,六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此舉象征歐洲正式走上一體化道路。1991年12月,歐共體各成員國政府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組建歐洲聯盟。1999年1月1日,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成功啟動,標志著醞釀多年的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正式建成。
【新東方政策】1969年10月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勃蘭特上臺后提出的對外政策新的見解和政策思想。主要內容有: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放棄使用武力,與東歐各國簽約建交等。新東方政策反映聯邦德國在國際形勢緩和和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擺脫美國的控制,謀求獨立的外交,提高國際地位的傾向,是聯邦德國在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重新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開端和標志。
【第三世界】冷戰(zhàn)時期,一些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的國家為表示并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在阿爾及爾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概念。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贊比亞共和國總統(tǒng)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尼克松主義】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提出的調整對外政策的戰(zhàn)略重點的主張。60年代后期,美國的實力在侵略越南戰(zhàn)爭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國內陷入空前的經濟、金融和政治危機。尼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關島提出美國收縮戰(zhàn)線、越南戰(zhàn)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西方報刊稱之為“尼克松主義”或“關島主義”。
【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又稱“經濟地區(qū)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升級。自二戰(zhàn)以后,一些地理相近的國家或地區(qū)間通過加強經濟合作,為謀求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自愿的原則和本地區(qū)實際情況下形成了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組織或國家集團。隨著多數國家參與了不同層次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增強了世界經濟的活力。
【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商品、服務、資金、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更具有整體性的趨勢。逆全球化則是重新賦權于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思潮,近年來與民族主義高漲同時存在。主要表現有:英國脫歐,“美國優(yōu)先”原則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zhàn)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因該體系是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確立而得名。主要內容為: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73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實行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南南合作】由于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國家絕大部分處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于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些國家之間為發(fā)展民族經濟,開展專門的經濟合作,就被稱為"南南合作",如中國與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國與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