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 歷史題可能一半多出自這18個專題(一)

歷史題可能一半多出自這18個專題(一)

2019-01-14 14:20:43三好網

  一、專制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zhí)行中央的政令。

  1.戰(zhàn)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fā)展。

  為了加強封建統(tǒng)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fā)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lián)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tǒng)治。

  3.軍功授爵:

  戰(zhàn)國商鞅變法規(guī)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統(tǒng)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guī)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fā)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xù)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婆e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tǒng)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tǒng)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yǎng)忠順的奴仆。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yè)。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zhàn);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fā)展了農業(yè),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四、歷代疆域的變遷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了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yè)績。

  1.商朝:

  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2.秦朝: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3.唐朝:

  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qū)。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qū)、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tǒng)治的范圍之內。

  5.清朝: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縱觀中國歷史,統(tǒng)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tǒng)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統(tǒng)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tǒng)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后期,落后腐敗導致了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

  五、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發(fā)展經濟繁榮社會,這是從古至今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我們探析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共性因素,對今天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

  歷代統(tǒng)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tǒng)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

  2.科技:

  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yōu)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3.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六、歷代經濟政策

  縱觀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史,統(tǒng)治者如能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及發(fā)展生產的政策,就能調動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促進古代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1.秦國: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禁止棄農經商。

  2.秦朝: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yè)生產。

  4.清朝: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七、古代的對外貿易

  在古代,我國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開拓了遼闊的疆域,而且對外貿易也很發(fā)達。古代的對外貿易促進了古代中國與世界經濟交流,對人類生產發(fā)展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1.西漢時,由于西域交通的溝通,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fā)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運到西亞大秦。

  2.唐代對外貿易興盛。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貿易經陸路和海路與亞洲、歐洲各國往來。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這一時期貿易的重點是亞洲,交往對象主要是朝鮮、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促進了明朝海上貿易的發(fā)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古代對外貿易開始進入蕭條時期。

  古代對外貿易的啟示: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加強聯(lián)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適應歷史發(fā)展趨勢而行者存,逆歷史發(fā)展趨勢而行者亡;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流的主流,說明我國古代人民是愛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八、古代交通

  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著發(fā)展水陸交通的優(yōu)越條件,勤勞智慧的古代中國人不僅寫下了陸路交通的悠久歷史,而且開創(chuàng)了水路交通的光輝歷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勞動譜寫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交通初具規(guī)模,陸路修筑許多通行戰(zhàn)車的道路,沿途設有驛站,水陸交通不僅利用黃河、長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繼開鑿了胥河、邗溝、鴻溝等人工運河。

  2.秦漢時期水陸交通形成全國網絡。

  秦統(tǒng)一中國后,頒布"車同軌"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國的馳道。挖掘靈渠,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漢朝開辟了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海上航線。西漢時期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3.隋唐時期,古代交通進入高峰時期。

  唐都長安成為國內外交通樞紐和中心,構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遍及全國的驛路系統(tǒng)。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和溝通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使水陸交通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4.明清時期,我國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現造船高峰,鄭和七下西洋,把我國古代航;顒油葡蝽敺濉2痪靡院竺髑鍍沙嗬^實行了海禁,航海事業(yè)從此一蹶不振。

  九、古代醫(yī)藥衛(wèi)生

  古代醫(yī)學衛(wèi)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學一樣,來源于勞動實踐,智慧的古代中國人經過實踐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yī)療原則、方法。古代醫(yī)學成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醫(yī)生

  扁鵲是戰(zhàn)國時期最著名的醫(yī)生。他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四診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我國醫(yī)生所沿用。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他搜集民間許多靈驗的藥方,結合自己的實踐,寫成醫(yī)學著作。后人尊他為"醫(yī)圣"。

  華佗是東漢末年一位以治療外科病而負盛名的民間醫(yī)生。他制成了麻醉藥劑"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還創(chuàng)作體操"五禽戲",使人體許多部位得到運動。

  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被后人稱為"藥王"。

  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掌握了豐富的醫(yī)療技術和經驗。他研讀大量醫(yī)書,走訪很多地方,收集民間藥方,采集藥物標本,并虛心向藥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請教。

  2.著名的醫(yī)學著作

  《內經》是戰(zhàn)國時編寫的著名醫(yī)書。書中敘述了人體的內臟部位和血脈循環(huán)情況,提出了病理學說,介紹了311種病候和湯液、針灸、按摩等方法。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的著作。書中記錄了三四百個藥方,有許多至今還被廣泛運用。書中闡述的中醫(yī)學理論和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

  《唐本草》是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的著作。書中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和5000多個藥方。

  《本草綱目》是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的著作。書中收錄1800多種藥物,其中新增藥物370多種。對每種藥物的產地、形狀、顏色、氣味、主治、功能等情況都詳加說明。附有大量藥物形態(tài)插圖。載錄1萬多個藥方。

  3.古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狀況

  戰(zhàn)國時不但出現了著名醫(yī)生和醫(yī)學著作,而且有的醫(yī)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當時的分科主要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

  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y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十、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我國古代出現了一系列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們對迷信邪說、宗教神權的批判推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發(fā)展。

  1.荀子認為,星墜日食,刮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變化,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并使之為人類服務。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規(guī)律,打雷下雨都是正,F象,并非天降災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認為:人死了,形體腐朽,變成灰土,精神也隨之消亡,不會變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3.范縝認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互相結合著的,有了肉體,才有精神;肉體死去,精神也隨之消失。

  4.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他還重視實踐對人的認識的作用。

  十一、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1.近代化,也叫現代化。

  對于這個概念的使用,習慣上建國前的歷史用近代化,建國后的歷史用現代化。指不發(fā)達社會成為發(fā)達社會的過程,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化的過程。

  主要體現為: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和市場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實現近代化過程中,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英法兩國率先完成封建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過渡,其他西方國家也通過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變革而實現近代化,它們都屬于內生型近代化。中國是在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下,以西方資本主義為榜樣而進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國屬于后發(fā)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國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2.民族獨立與近代中國近代化的兩大主題。

  民族獨立主要是改變國家、民族被壓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從根本上解決生產關系問題。近代化是要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地位,要發(fā)展以近代工業(yè)為主干的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兩者不能同時并舉來實現,也不能互相替代:沒有民族獨立,就不能實現近代化;沒有近代化,政治、經濟、文化落后,就不能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

  唯一的辦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取得民族獨立,為實現近代化開辟道路。即先獨立,然后才能實現近代化。

  3.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化歷程的起點。

  鴉片戰(zhàn)爭期間,一些愛國志士和開明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外來知識,萌發(fā)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是中國近代化的思想啟蒙。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進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被應用于中國,外國人首先在中國興辦了使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的近代企業(yè)。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仁玕提出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這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務運動的核心是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興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工業(yè)企業(yè),是中國大規(guī)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出現,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展開。這時距英國開始工業(yè)革命約100年。

  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以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為目標,從此,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由經濟技術階段進入政治制度階段,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嘗試。

  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運動。這一運動中提出的民主科學的口號成為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志。

  總之,在近代前期,中國近代歷程由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全面啟動,逐步深入展開。此后的30年,中國近代化的程度不斷深化,收回了一些國家權益,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呈現一種曲折、緩慢發(fā)展的態(tài)勢?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近代化的目標最終未能真正實現。

[標簽:高中歷史 高考復習]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