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杜甫律詩五首》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wǎng) 2018-11-14 16:31:42
一、導入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diào),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今天,我們從他成就最高的律詩入手體味一下他的藝術風格。
二、出示作者生平資料
三、誦讀詩文
四、風格賞析
1.沉郁風格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稱:(1)煉字傳情,“語不驚人死不休”。為達到這一效果,作者在兩個方面很用心:一是字句準確有力,給人強烈的感受;二是用不尋常的語言和修辭手法,造出新鮮易感的意境。試以《旅》詩為例說明。
提示:首聯(lián)寫了六種景物:草、風、岸、檣、夜、舟,將這些景物描摹出神韻的定語是別具匠心的,纖細的草,微風吹拂的江岸,高高的桅桿和孤獨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涼的景象,怎一個愁字了得!舉頭望去,一番星月交輝的疏談景致,妙在“垂”“涌”兩字的運用,分別巧妙地連接了星、野和月、江這前后兩個景物,又借“涌”字抒發(fā)了作者在凄清的羈旅之夜涌動的思緒,有多少心事欲訴無門。至此,詩人于孤寂的夜晚,濃墨重染一筆“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有志男兒報國之志總是難以實現(xiàn),轉(zhuǎn)而靠舞文弄墨揚名實在是非我所愿,詩人慘淡的胸懷表露無遺。他打了一個比方,描繪自己的失落之情,到處飄泊像天地間的一只小鳥。
附板書設計:
2.詠古、用事
詠古、用事是古詩創(chuàng)作的一個常用方法,它既可打通古今時空的界線,又便于抒發(fā)不便言明的情感。如《詠懷古跡》(其三)一詩作者借王昭君一事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這份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與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無相通之處?
提示:抒發(fā)了“分明怨恨”的情感,為昭君也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產(chǎn)生的原因是“畫圖省識”,因統(tǒng)治者的怠慢和畫師的貪欲,造成了一個孤單單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載;應該說作者發(fā)覺自身與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處,一樣的胸懷美好,一樣的不屈從于世俗,“一去紫臺連朔漠”中的“一去”表達出昭君走得很果斷、很決絕;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權位與剛直的本性之間,作者總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后者。作者筆下的昭君美麗、堅貞,光照千古,又人性化地寫出了她的種種愁怨。
用事,即用典!堕w夜》詩的三處用事妙在何處?
提示:其一,穿越時空,古為今用。從“五更”到“三峽”,不僅完成了時間至空間的鏈接,而且更加深了讀者對百姓之勞的領悟,而“臥龍”的用典則表現(xiàn)了作者思古幽情之后輾轉(zhuǎn)難眠的凄苦。其二,將眼前景、古時事與心中情巧妙地合而為一,達到了用事與意境水乳交融的地步,顯示了作者的功力。“五更”“三峽”既是眼前景,又用了古時事,“臥龍”既是古時事,又是心中傷感,三個用典深沉地傳達了詩人在夜涼如水的夜晚,面對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難以抑制的內(nèi)心的傷痛。
創(chuàng)設意境:將客觀景與主觀情融合而創(chuàng)設出來的意境,最能打動讀者的心扉。提問《登岳陽樓》的第一層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觀情?情景交融創(chuàng)設了什么樣的背景色調(diào)?第二層感情直接抒發(fā)是因何而起?
提示:第一層的“昔聞”“今上”,表達了作者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數(shù)十年的心路歷程,山水風景雖佳,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賞景人的一路坎坷就決定了他悲涼的心境。“坼”和“浮”兩個字無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間,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拿云心事。綿延數(shù)千里的吳楚兩地,單憑作者站在岳陽樓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也只能齊聚于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將山川日月在筆下運轉(zhuǎn)飛馳,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詩的背景色調(diào)也由此涂上一層蒼涼廣袤的底色。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