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知識清單(一)(2)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20:01:50
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2.作品介紹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屬語錄體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孟子善辯,故《孟子》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分為上、下章。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在一起稱“四書”!睹献印肥撬臅衅铋L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老子》四章
1.作者簡介
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為“老莊”。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代表作:《道德經》。
2.作品介紹
《老子》,又稱《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兜赖陆洝贩稚舷聝善纳掀兜陆洝、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五石之瓠》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 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靜無為。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其文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寫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2.作品簡介
《莊子》又稱《南華經》,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今存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章是莊子所寫!肚f子》文筆汪洋恣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肚f子》善于虛構,大多是寓言作品,想象豐富,多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從文學價值方面講《莊子》才一書展現出的浪漫主義才力,更為后世稱道和借鑒。
3.背景簡介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zhàn)亂的時代,彼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愈演愈烈。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子就生活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fā)展,社會的變動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變動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別應運而生。經濟的發(fā)展又給文人學士提供了物質保證,社會變革則為他們提供了社會實踐論題。大批文人墨客議論社會局面,闡述政治理想,暢談人生追求;葑“五石之瓠”和莊子“不龜手之藥”的辯論就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真實寫照。
* 《兼 愛》
1.作者簡介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zhàn)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學說,自創(chuàng)墨家學派以抗衡。
墨子作為中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zhàn)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 《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2.文學常識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為《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此外,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后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力學。
《墨子》一書由歷代墨者薪火相傳,經過一再加工整理或集體創(chuàng)作而成,時間跨度從戰(zhàn)國初期至戰(zhàn)國末期,即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時。
3.背景介紹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是一個禮制瓦解、王權衰弱、諸侯紛爭的時代,廣大民眾飽受戰(zhàn)亂之苦,極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環(huán)境。墨子對現實生活給予了積極關注與思考,表現了鮮明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揭露了當時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站在平民的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二)選擇性必修中
第三單元
《屈原列傳》
1.作者簡介
司馬遷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作品簡介
《史記》簡介 司馬遷撰寫,《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史記》不僅是一部完備的古代史書,也是代表著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高成就的作品。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背景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司馬遷大概是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jié))。《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現已知的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懷王寵佞臣,屈原自沉江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會亟趨統(tǒng)一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的七國中,秦、楚、齊三國力量最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秦、楚尤為強盛,合縱、連橫的斗爭十分激烈。蘇秦說:“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戰(zhàn)國策》 )鑒于在秦國威脅下楚國面臨的危機,屈原對內主張改革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以楚為中心統(tǒng)一中國。由于懷王、頃襄王寵幸奸佞之臣( 如令尹子蘭、南后鄭袖等人 ),對秦實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擊,兩次放逐到江南一帶。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覺得無力挽救楚國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極度悲憤絕望。傳說就在這一年五月初五( 農歷 ),屈原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羅江。后來,這一天就被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名曰“端午節(jié)”。
《蘇武傳》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班彪曾續(xù)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yè),他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他始得獲釋,被任命為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他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
2.作品簡介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記錄了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歷史,共100篇。
分為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史學價值: 作者能尊重客觀實際,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贊揚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對人民的同情。
文學價值: 敘事詳明,詳贍嚴密,語言典雅繁復,富于文采,有駢體化傾向,對后世散文發(fā)展影響很大。
3.背景簡介
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之后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后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yǎng)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進攻。
前127年,派衛(wèi)青占領河套地區(qū)。
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
前119年,衛(wèi)、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
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過秦論》
1.作者簡介
生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時以文才顯名,20歲被漢文帝劉恒召為博士(博士不是現在的學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不久遷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貴、老臣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的老師),人稱賈長沙、賈太傅。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傷為傅無狀”,一年后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
2.作品簡介
其文議論風發(fā),雄辯有力,頗有文采,針砭時弊,酣暢淋漓,對后世有很大影響。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所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并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賈誼并稱為“屈賈”。
代表作品:散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
3.背景簡介
“過秦”以“規(guī)漢”
賈誼所處的時代,屬西漢的“太平盛世”,許多人認為當時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實際上卻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按照賈誼的說法是“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勢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農民大批逃亡,農業(yè)生產遭到破壞,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賈誼從秦滅亡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他目睹現實,深感憂慮。
寫作《過秦論》,名為“過秦”,實為“規(guī)漢”,希望漢朝統(tǒng)治者以秦為鑒,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緩和矛盾,避免社會危機。
4.文體知識
論辯文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進行考查、探討,辨是非,別真?zhèn)?表明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寫作時一般援事引例,引經據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采。
據《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史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五代史伶官傳序》
1.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24歲考取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早年思想進步,支持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
成就:歐陽修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史書編撰和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壇泰斗。在他輝煌的文學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
.2.作品簡介
代表作品:著作《歐陽文忠集》。還編寫了兩部史書《新唐書》(與宋祁等合寫)和《新五代史》。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狀物懷人敘事散文有《醉翁亭記》《秋聲賦》。晚年著述《六一詩話》,多評述北宋詩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詩。
3.背景簡介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