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期末沖刺卷解析版一(4)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24-12-25 19:34:24
接下來,科研人員要進行光譜分析和物理特征檢測,以完善新礦物的相關資料,最終將材料匯總,提出新礦物申請,通過審查后就能得到國際批準。 ③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礦物的命名需要層層審核。
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脑~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3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A、B兩句,各有一處表述不當,請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0.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請簡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18.①礦物種類相當豐富;②但光有化學成分還不夠;③想要得到國際批準 19.A句,將“取回的幾塊樣品”改為“取回了幾塊樣品”;B句,將“大約一個”改為“一個大約”。 20.①下定義,準確嚴謹?shù)卣f明了何為鈮包頭礦,;②摹狀貌,通過描繪鈮包頭礦的顏色和形狀,使說明更加通俗易懂;③列數(shù)字,準確客觀地說明了鈮包頭礦的顆粒大小,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準確性。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處,空缺處緊承上文,引起下文,下文說白云鄂博礦床有170余種礦物,因此空缺處填寫“礦物種類相當豐富”一類的句子。
第二處,根據(jù)“想要確定其是否為新礦物,還需要對礦物晶體結(jié)構進行分析”可以推斷出,空缺處與后文形成遞進關系。結(jié)合上下文可知,第一步使分析化學成分,第二步是對礦物晶體結(jié)構進行分析,也就是說,需要在分析化學成分的基礎上,再去對礦物晶體結(jié)構進行分析,因此填寫“但光有化學成分還不夠”一類的句子。
第三處,由“通過審查后就能得到國際批準”可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的是“得到國際批準”,因此填寫“想要得到國際批準”一類的句子。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中途易轍,前句主語是“幾塊樣品”,表意未完,后句主語換成了“勘察人員”,因此將“的”改為“了”,讓“勘察人員”作主語。
B句,語序不當,定語的語序是“屬數(shù)動形名”,“大約一個”應改為“一個大約”。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鈮包頭礦,這是一種富含戰(zhàn)略性金屬的新礦物”“鈮包頭礦是一種富含鋇、鈮、鈦、鐵、氧的硅酸鹽礦物”是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可以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概念“鈮包頭礦”有一個更加明白、清晰的理解。
“鈮包頭礦顏色呈棕色至黑色,形狀為柱狀或板狀”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描摹了鈮包頭礦的顏色、外形,生動形象詳細具體地說明了鈮包頭礦的特點,使被說明對象更準確、更詳盡、更生動。
“顆粒大小約為20—80微米”運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準確性,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大小。
。ǘ┱Z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0分)
A聽著初秋的綿綿細雨,聲聲慢,聲聲急,忽疏忽密,時續(xù)時斷,像呢喃軟語細述著無邊的心事,又像是天空對大地的親吻,訴說闊別已久的思念,傾訴著深深的情誼。秋雨 ① ,滴滴答答,傳遞著獨特的語言,從天而降的清爽讓人深刻感受了秋意,里現(xiàn)出異樣的美麗。
其實,秋雨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不應該是陰沉的歌者,而應是清空的長嘯,綿長的吟詠: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瀟瀟雨。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在胸襟開闊的詩人眼里,秋雨有著另一番風景: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這些詩句雖不是 ② ,但也是清新明麗,滿目鮮活。
B人生亦如秋雨,有朦朧有清晰,有舒有緩,有暴戾也有綿柔,有陰也必有晴。領略秋雨,不一定必須有感傷,在霧色的陰霾里,更不必刻意哀怨。秋雨,是豐收的前兆,秋雨會給成熟中的莊稼最后一次的澆灌。秋雨的季節(jié),陽光從沒有離開過,人們在秋雨和陽光下收獲。秋雨,霧色,都是秋的特征,都是秋的問候。世間萬物享受著雨水的滋潤,不斷地生長,成熟,人們在思雨讀雨的過程里播撒著種子,期盼著雨后的果實。
秋雨是秋天的使者。秋雨給秋天帶來了豐收,給城市帶來了生機,給鄉(xiāng)間帶來了清新。站在遙遠處,看秋雨,看秋色,看秋景,視野里滿是濃淡相間,深入淺出的油畫,胸中洋溢著充實和豐滿。秋雨洗過的山間 ③ ,最閃亮的是時時處處透出的點點鮮紅,這鮮紅如血一般的紅果紅葉,那么耀眼,那么醒目,像暗夜中的燈塔,讓人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平添了對未來的期盼,把人間裝點得更加豐富而美好……
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上恰當?shù)某烧Z。(6分)
22.請賞析文中A、B兩處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
【答案】21.①絲絲縷縷 ②慷慨激昂 ③五色斑斕 22.A句運用疊詞,使語言富有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綿綿細雨的聲音特征。
B句運用整句,寫出人生如秋雨,有舒緩陰晴,也有朦朧清晰、暴戾綿柔,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增強了氣勢,突出了內(nèi)涵。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①處,根據(jù)語境是說綿綿細雨的形狀特點,應填表示數(shù)量多的詞語,所以可填充“絲絲縷縷”。絲絲縷縷:形容一根又一根,數(shù)也數(shù)不清。
第②處,根據(jù)前文“在胸襟開闊的詩人眼里,秋雨有著另一番風景: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可推斷與“胸襟開闊”相對應,是說詩句不熱情奔放,但也是清新明麗,故填充“慷慨激昂”?犊ぐ海褐妇裾駣^,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第③處,據(jù)語境,秋雨洗過的山間色彩繽紛,奪目耀眼,因此可填充“五色斑斕”。五色斑斕:表示顏色非常好看,色彩相當豐富,多種顏色錯雜繁多耀眼。
2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A句中“綿綿細雨,聲聲慢,聲聲急”中運用疊詞“綿綿”“聲聲”,語言富有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將初秋細雨的聲音比作“呢喃軟語細述著無邊的心事”“天空對大地的親吻,訴說闊別已久的思念,傾訴著深深的情誼”,賦予細雨以人的動作情態(tài),如“心事”“思念”“傾訴”“情誼”,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綿綿細雨的聲音特征。
B句中“有朦朧有清晰,有舒有緩,有暴戾也有綿柔,有陰也必有晴”,運用整句,以“有……有……”“有……也有……”為句式,寫出人生如秋雨,有舒緩陰晴,也有朦朧清晰、暴戾綿柔,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增強了氣勢,突出了內(nèi)涵。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知”就是我們所說的“認識”,“行”就是我們所說的“實踐”。對于“知”和“行”孰先孰后,人們有不同的看法:王守仁認為“知”先發(fā)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實踐論》則認為“行”先于“知”,人們“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應該是“知”先于“行”,還是“行”先于“知” 請聯(lián)系自身生活與學習經(jīng)歷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時代青年,知行合一
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知”和“行”的追問,對于“知”和“行”孰先孰后的問題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諸多觀點中,我較為認可心學大家王陽明的回答——“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立于時代潮頭,我以為,青年當在求知中篤行,在踐行中獲知。
《中庸》有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所謂“知”,便是對知識的追求,是不斷叩問,不斷思考,不斷學習;所謂“行”,則是投身社會實踐,敢于嘗試,大膽探索。只有在正確求知基礎上,不斷加以實踐,才是新時代青年的應有之姿。
“知者行之始”,知識的獲得,是行動的根基,從理論上指導行動的方向。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正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李大釗等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走上革命道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中國古老的醫(yī)學知識,給了屠呦呦關鍵啟發(fā),由此找到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最終發(fā)現(xiàn)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素提取物?茖W正確的理論知識,為行之有效的實踐提供了前提條件。
“行者知之成”,腳踏實地,躬身實踐,所學所知才能為我們所用,空中樓閣才能落地成樓。每天起床,袁隆平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田邊“打卡”,正是因為一輩子躬耕田野,用自己的雙手撥開每一株水稻,他才能發(fā)現(xiàn)“天然雄性不育株”,才能糾正水稻不能雜交的錯誤認知,最終獲得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天宮”升天、“蛟龍”入海,“天眼”放眼太空、“嫦娥”探秘月背……一個個科技創(chuàng)造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對理論的運用和實施,正是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中,在日以繼夜的實驗中,浩繁而枯燥的理論知識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中國奇跡。行動才能驗證知識的真?zhèn),在實踐中方能結(jié)出真知的果實。
當然,知與行并非是絕對的孰前孰后的關系,認識——實踐——認識,本身就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認識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實踐提升認知,又受認識的影響。建設新中國的理論,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源頭活水;而摸著石頭過河的建設實踐,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終形成了新時代建設的思想。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才是知和行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今,我們站立在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中國號”巨輪上,肩負著更加艱巨的民族任務和使命,這就更加需要我們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踐行知行合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立鴻鵠志、求真學問,這是我們對“知”的不斷追尋。“明辨之,篤行之”,做奮斗者,練真本領,這是我們對“行”的孜孜以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讓我們乘著時代的東風,博學之,篤行之,做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則關系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首先解釋了“知”與“行”的概念內(nèi)涵,然后針對“知”和“行”孰先孰后這一問題,介紹了王守仁、毛主席著作《實踐論》中的兩種相反觀點。在王陽明看來,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認識和實踐不可分離。只不過,他強調(diào):知道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所知的完成。這是因為,只有客觀認識事物,清楚明白地思考了,我們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與道路,從而在行動中事半功倍。而后者毛主席之所以提出“行”先于“知”的觀點,是因為他認識到:認識從實踐始,經(jīng)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xiàn)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xiàn)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未經(jīng)實踐所產(chǎn)生的認識,很可能只是空中樓閣、水中月鏡中花,不存在可行性。
在此基礎上,試題提出問題,以“認識”和“實踐”誰先誰后來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知”和“行”的關系。借助此材料,啟示學生在生活中合理處理“知”和“行”的關系。對此,學生在寫作時可以認可“知”先于“行”,說明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思想指導,我們在實際行動時才不至于到處“撞南墻”。也可以贊同后者,說明經(jīng)過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實際問題,然后由此引發(fā)的思考、總結(jié)的認識才更具有針對性。當然,無論學生選擇是“知”先于“行”,還是“行”先于“知”,都會想到“知”與“行”相互促進的關系,“知”只有在“行”中才能發(fā)揮最大功用,不斷升華,“行”只有在正確的“知”指導下,才能高效便捷,事半功倍。
立意:
1.知乃行之始,知之深,則行之必至。
2.行為知之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3.知行合一不可分割,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問題。
編輯推薦: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匯總
掃碼添加企業(yè)微信
免費打包領取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期末知識點【全科知識點】
更多免費服務【2024最新考試試卷、書籍領取】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