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五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24-12-08 19:51:15
高三這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網(wǎng)陸續(xù)的整理了一些全國各省市優(yōu)秀教案供廣大考生參考。
教學目標:
1、掌握“鮮”“與”“狷”“和”“同”“賊”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孔子社會理想的哲學基礎——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zhì)。
3、背誦重點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學重難點:
結(jié)合具體章節(jié),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中庸的本質(zhì)內(nèi)涵。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說起“中庸”,人們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義者聯(lián)系起來,認為中庸是騎墻主義、調(diào)和主義。如在評價某人的觀點時,喜用“此人的話是對的,不過太新了”加以評述;又如中國人的信仰態(tài)度,講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這些都被認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賦之以貶義的色彩。
中庸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卻因人們的曲解和誤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應有的光彩。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中庸之道》來正確地理解中庸,認知中庸,還原她本真的面目,進而感知她動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其含義:
孔子曾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謂中庸呢?一般理解為: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處世原則,主要指折中、適當、不走極端。庸,用,“中庸”即以中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說,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課文注解)
以上為抽象的中庸概念,試舉例闡述:如古人為父母守喪以三年為期,“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過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為不妥,三年就是“喪之中庸”;又如辦一件事,辦到九分,是為不夠,辦到十一分,是為過頭,皆是不“中”。必須辦到十分,恰當好處,始稱為“中”,這就是中庸之道。
板書: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閱讀6、29章,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傳之道,《堯曰篇》記載,堯命舜:“允執(zhí)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亂,先王之道廢。故孔子不免發(fā)出“民鮮(音xiǎn,少義)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視為道德的一種,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梢姡杏挂喾浅H怂茌p易企及,當以發(fā)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內(nèi)涵:
1、讓學生參照課文詳注,閱讀17、13章、13、24章、17、24章:
師: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為中庸。根據(jù)大家的生活體驗,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應是怎樣的形象?請作舉例說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兩面討好;因他善能取悅于人,并能博得周圍人們的認同。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對同學的錯誤視而不見、隱瞞不報,而對老師的盤問巧于周旋應付,裝作一付盡責盡職的模樣,既不開罪同學,又給老師留得好印象。簡直是圓滑之極!
師:說得好,你對好好先生可謂知之甚深。孔子把這些好好先生稱之為“鄉(xiāng)原”,并深惡而痛嫉之,視之為道德的破壞者。那么,我們?nèi)绾卫斫?ldquo;鄉(xiāng)原,德之賊也”(17、13章)?
生1:我認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場,是由于周圍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實則無德。
生2:鄉(xiāng)原者的“好”,是不講原則的好,是圓滑的好,有時簡直是不講道德!若以這些人為道德的楷模,確有亂德“之嫌”!
師(總結(jié)):孟子也認為“鄉(xiāng)原”者,“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意思是說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惡,以致令人無法舉出事實來誹謗他,也找不到缺點來譏諷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由此可見,鄉(xiāng)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偽善之輩,以“無德”偽裝為“有德”,甚至亂德惑眾,確實是“道德的破壞者”。
我們認清了好好先生的本來面目,那么據(jù)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該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在13、24章中,子貢問孔子“鄉(xiāng)人皆好(惡)之”,這樣的人可否定論為“善(惡)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發(fā)表你的見解。
生1: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他,如果鄉(xiāng)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無疑;如果鄉(xiāng)人都是惡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惡人無疑。同樣道理,一鄉(xiāng)的人都厭惡他,如果鄉(xiāng)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惡人無疑;如果鄉(xiāng)人都是惡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無疑。所以,不能僅憑此來評判是否為好人、惡人。
生2:我不同意這個看法。首先,“鄉(xiāng)人皆好(惡)之”,這個前提是不存在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好人,應該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一個惡人,應該是善者惡之,不善者好之。惟有這樣,才符合生活的邏輯。
師:說得好。朱熹曾說“一鄉(xiāng)之人,若宜有公論,然亦各自為類,以為好惡。”一鄉(xiāng)之人應有好人壞人之分,不過是比例的大小而已。一鄉(xiāng)之人都喜歡他,好人喜歡他,惡人也喜歡他,此人便有與惡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茍容”惡人之舉,便討得惡人之歡心。一鄉(xiāng)之人都厭惡他,惡人厭惡他,本應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為“好人”一個。然而好人也厭惡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善人不之好,見其無可好之實。”可見,中庸者決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輩,是持有是非原則之人。
學生齊讀17、24章,一起來體味有是非原則的.君子之所惡。
師:鄉(xiāng)原者奉行無原則的機械調(diào)和的處世方法,而中庸者不這樣(“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則,正如我們在第八課4、3章所學——“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板書:好人、惡人[是非原則]
2、讓學生參照課文詳注,閱讀11、16章,4、10章:
師:子張才高意廣,為人進取,敢作敢為,而流于冒進;子夏篤信謹守,不敢作為,而流于退縮?鬃诱f:“師也過,商也不及。”意為子張做得過頭,子夏做得不夠。你覺得辦事“過”與“不及”,哪一種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請發(fā)表各自的見解。
生1:我覺得“不及”勝“過”一籌。譬如看病吃藥,如果一個病人吃藥“過量”,便會對人體造成較大傷害;而用藥“不及”,不過是延緩病愈時間而已,并未對身體造成傷害。此類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應是“過”高一著。譬如下棋時,如能深思熟慮,想上個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無庸諱言,一個聰明人就比一個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觀點。一個人智力的好壞,是由先天的因素所決定,智愚是人的智質(zhì)程度,與中庸無關。因為中庸是儒家的“處世原則”,你不該牛頭不對馬嘴的。
生4:我覺得“中庸”一點來講,“過”好還是“不及”好,應看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簡單下一結(jié)論……
為此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論,探討“過”與“不及”的關系究竟誰更勝一籌。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很為激烈,許多同學也說得言之鑿鑿。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孔子的態(tài)度,當子貢問他“然則師愈與”時,孔子毫不猶豫地下了一個結(jié)論:“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與做得不夠,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是沒有做好。好比射箭,你發(fā)力太大,把箭射得很遠,遠遠越過“鵠的”,或你發(fā)力太小,把箭射得過近,遠遠不及“鵠的”,這射得“過”與“不及”,其本質(zhì)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鵠的”。
為人處世時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認為應“無過、無不及”,是為適中的原則。接下來,請大家齊聲朗讀4、10章,進一步體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師:聯(lián)系課文注釋,請思考君子在為人處世時,如何來體現(xiàn)中庸之道的?
生:君子“義之與比”,以義為處世的準則,既不親近誰(“無適”),也不疏遠誰(“無莫”),以此顯示中庸。
板書:無過、無不及[適中原則]
無適、無莫
四、布置作業(yè):
1、嘗試背誦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2、掌握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鮮”“原”“賊”“過”“適”“莫”“之”“而”等)。
《中庸之道》知識點
教材要點概要:
、“無道”(武力、戰(zhàn)爭、刑名、陰謀等方式)的政權(quán)無法長治久安,雖能得逞于一時,但只會使社會越來越壞、越來越亂
②孔子認為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在歷史進步與道德墮落的二律背反中,他毅然選擇了以道德作為評價社會的價值準則。
③孔子反對的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道德的退化,這是對人類永恒精神的追求。
2、 《指導意見》要點概要:
、俳y(tǒng)治者需要有良好的修養(yǎng),他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等)統(tǒng)治者做好榜樣,有感召力,才能讓民眾團結(jié)在自己身邊(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就沒有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
、诳鬃诱J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養(yǎng)生、送喪和祭祀,他認為統(tǒng)治者要“節(jié)約而愛人”反對橫征暴斂,要減輕賦稅,還富于民,藏富于民;主張上下各得其份(根據(jù)自己的名分、地位,該得多少是多少)
一、重要思想陳述
1、中庸之道的內(nèi)涵:中庸之道是一種溫和主義,有持中、穩(wěn)健、理性、包容、調(diào)和的特色,適用于社會改良和社會穩(wěn)定。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涵:
、購娬{(diào)處事有“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選擇一個正確的立腳點,既反對過頭,又反對不及。“不及”是沒有達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謹、保守;“過”則是超過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縱、激進。兩者盡管趨向相反,但都違背了客規(guī)律,都偏離了中道而走向了極端?鬃诱J為立腳點應該是仁義之道。
、趶娬{(diào)符合社會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與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義的就去做,不符合道義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夠了,就是一個君子了。
③強調(diào)取兩用中,溫和處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zhì)、德行、作風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中庸。
④強調(diào)“權(quán)”的重要性。“權(quán)”是通權(quán)達變,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規(guī)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同時,可能出現(xiàn)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況。而中庸之道必須與之相適應,所以,當在具體實踐中運用“中”這一基本原則時,還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所變通。
2、和而不同: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zhì)上的統(tǒng)一或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君子可以與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
3、 “中庸”與“和”的精神實質(zhì):“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
《中庸之道》隨堂練習
1、下列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至:到達
B、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適:親近
C、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由:遵循,遵從
D、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原:通“愿”,謹慎老實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惡乎
B、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為也
C、惡勇而無禮者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
D、師與商也孰賢子曰:“未可也。”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無適也,無莫也B、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C、然則師愈與D、不得中行而與之
4、下列加點的字其中與“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況相同的一項是()
A、博我以文B、孰能為之大
C、曾皙后D、風乎舞雩
5、名句填空。(4分)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
(2)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
閱讀與鑒賞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