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必看轉變學習方法突破“高原期”
2024-10-16 18:00:09網絡整理
專家教你突破考前高考前心理、復習“高原期”
[典型案例]
莫名厭倦情緒控制著我
許多高三學生來咨詢:“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個月不到的這一階段,各門功課復習到一定程度后,現在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厭倦情緒,不想再看復習材料了。但仔細想想,又覺得自己還有許多地方復習不到家,可是心里膩煩得很;精神困倦,想睡覺又睡不著;課堂上和晚上在家復習時都有注意力分散的現象,讀了幾行字竟不知其所云;鉆研數學題時,腦子又不停地想著英語,拿起英語書復習吧,心里又惦記著別的事情。總之,又焦慮,又看不進書。”
[現象分析]
意志薄弱、心理壓力大易產生“高原現象”
這是典型的高三復習“高原期現象”。這種“高原期現象”,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定階段,產生學習效率低,學習進步緩慢,甚至出現停滯的現象,心理上轉入低潮狀態(tài),表現出焦慮、厭倦、煩躁等情緒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產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現象”。原因主要有:
一是個體意志品質薄弱,遇到困難就喪失信心。高考前的復習,范圍廣、容量大、時間長,缺乏新意,而且形式單調、枯燥。相當一部分學生很容易產生已經復習得“差不多了”的感覺,缺乏耐心,急于“求勝”,這時就很容易減弱學習動機,甚至產生煩躁厭倦的情緒。
二是心理壓力大,焦躁不安,導致身體狀況下降。不少學生日以繼夜學習,睡眠嚴重不足,有的同學搞題海戰(zhàn)術,最后暈頭轉向、心情煩躁,甚至越做心里越沒數,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高原現象”,感覺自己再怎么使勁也上不去了,失去了信心。
三是學習方法不當、復習方法不到位。有的學生沒有在復習上樹立以我為主的理念,不認真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和弱點,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安排,這就使得自己本來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斷被重復,而自己的弱點卻沒有得到改進。有的學生復習流于表面,知識的記憶與內化不到位,知識的融會貫通、綜合內化程度不夠,做不到舉一反三,遇到沒見過的題就又束手無策。有的學生習慣于某種學習方法后,出現了惰性,缺乏因學習內容和學習環(huán)境變化而進行自我調整學習方法的能力。
[建議學生]
培養(yǎng)意志力變換尋找合適學習方法
1、增強意志力和樂觀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高考是一道坎,勇者無懼。學生要培養(yǎng)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抱著堅持到底的決心、頑強奮斗的品質、百煉成鋼的攻關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勇氣,同時以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高原現象”。
2、頭腦冷靜,適當放松。學習的“高原現象”階段是學習必經階段之一,對于中后水平的同學尤其明顯。設法使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不要著急。要明白“高原期”是下一個飛躍的前奏。你可以適當休息,合理使用大腦,聽聽輕音樂,看看電視,打打球,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使腦筋得以調節(jié)。當然,即使在這一時期,也決不可放松復習。
3、變換和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高原期”的學習方法轉變是重中之重。在高考復習的不同階段,復習內容不一樣,學習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高三第一輪復習所用的方法,到第二輪復習不一定再合適。越是臨近復習后期往往需要知識上的綜合,要力求把知識融會貫通,這就需要加強綜合分析能力的運用。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習慣性的思維去對待后一階段的復習內容,往往會產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與學習內容不相適應狀況,這樣也會造成“高原現象”。
4、及時總結和完善復習計劃。把自己要復習的功課總結、對比一下,根據教學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去尋找差距。看看哪些科目是自己比較可靠的、有把握的“拳頭產品”;哪些科目是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需要加強;哪些問題是學習的重點、難點,需要著重識記和掌握。然后,辯證地理出一個大致的復習計劃,勾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聯(lián)絡圖”,避免盲目性,掌握主動權。
[建議家長]
心平氣和,共同走出“高原期”
1、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高原現象”比學生本人還要擔憂,不停地干預,或者家長的情緒也很低落,由此家庭氛圍很沉悶,這樣只會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反而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所以家長在這段時間一定要心平氣和,幫助孩子平穩(wěn)地走出高原期。
2、理智地對待和衡量自己孩子在班級所處的地位。與孩子一起制定或調整合適的學習計劃,規(guī)劃人生,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培養(yǎng)樂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3、處理好自身的期望與孩子實力之間的關系。不簡單地拿孩子與別人比,只要孩子有較強的責任感,時間安排合理,情緒穩(wěn)定,能夠按部就班地復習,作為家長就應該相信孩子,只要堅持到底,復習中出現的困難是有能力戰(zhàn)勝的。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