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項脊軒志》 2(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4-10-09 11:53:26
(三)小組討論:文章多處描寫生活細節(jié)、平凡場景,你最喜歡哪一處細節(jié)描寫,請談談你的理由。
1、第1處、“借書滿架……姍姍可愛”。
課文第1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詳后。項脊軒原是陳年舊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簡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對它卻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時,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于庭,舊時欄媚,亦遂增勝”,著意對書齋周圍的環(huán)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為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huán)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么幽靜,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墻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里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2、第2段里還敘述了作者束發(fā)讀書軒中,祖母前來探望的一件佚事。說說祖母的言語舉止表露了她怎樣的心情?
這件事情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一次,作者在軒中讀書,祖母前來探望。一見面,祖母就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話語中既含疼寵之情,又有贊許之意。“比去,以手闊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一段描寫,細致入微地寫出了老祖母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臨走的時候,輕輕闔門,生怕屋外有什么動靜會干擾孫兒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同時,看到孫兒如此發(fā)憤,想見將來必有成就,喜悅之情不能自己,因此喃喃自語,又想到自己年歲大了,怕等不到孫兒獲取功名那一天,激動之中,又稍帶有幾分傷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希望孫兒取得功名,榮宗耀祖,這無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過一個細節(jié),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
3、“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恩愛補記在35歲后,一個早早失去母愛,在功名科舉上又屢遭打擊的年輕讀書人在結婚后獲得了精神上的撫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項脊軒雖經(jīng)修葺,卻已物是人非,簡短的文字里蘊含著多少今昔對比的滄桑感嘆!
4.課文第4段通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作者撰寫(項脊軒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來歸一段情事。項脊軒中原是作者一人獨居,或“嘯歌”,或“兀坐”,以詩書自娛。“后五年,吾妻來歸”,這時的項脊軒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有問即有答,有學即有教。從字里行間,我們似可以聽得見項脊軒中傳出來的歡聲笑語。再說,作者安貧樂道,他的妻子問的是大事,學的是書法,志趣自然相近,伉儷間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見。這一層從正面寫。接著,作者又指出一件瑣事,“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表面看來,這一句話突然冒出,似與上文全不相關,然而細細體味,文脈似斷而實連。“吾妻”轉(zhuǎn)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小妹怎么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jīng)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緣故。那么“吾妻”為什么會經(jīng)常提起“閣子”呢?上面“時至軒中……”那一句話就是答案。可以想見,“吾妻”經(jīng)常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閣子”,而且還有閣子中的人,他們在閣子中柔密無間的生活。這一層從側面寫,對前一層既是補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這一層,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記實,字字含情。第一句,說“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項脊軒原先是既窄小,又破舊,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獨居陋室,自有無窮樂趣,F(xiàn)在呢?因為“吾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說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懷念。但讀者從前后的對比中自能體會到作者對妻子那種真摯的感情和深切的懷念。妻子亡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全然不見當年的熱情,無限傷感溢于言外。
5.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分析:文章結尾,貴有余味。這篇課文的結尾,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現(xiàn)在物雖在而人已去,占據(jù)著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一句話,托物寓情;同時又點到“庭”,與題目“項脊軒志”相照應。言簡意豐情深,耐人尋味。
小結:作者善于從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瑣事,用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寥寥數(shù)筆,卻抒發(fā)了深摯的感情的突出寫法。正如明人王錫爵所評“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所以這些我們平常熟視但只有感覺而不怎么認識的事,一經(jīng)作者真切再現(xiàn),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便能以“小”、“瑣”事令讀者產(chǎn)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錫爵所評“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七、齊讀全文,再深深體會細節(jié)之中的深情。
歸有光的散文對清代影響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認為,歸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并把他視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
八、寫作特色:
1、第一節(jié)——以動襯靜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第二節(jié)———虛實結合借老嫗寫母親音容笑貌
3、第四節(jié)——以喜襯悲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nèi)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
4、第五節(jié)——今昔對比
“死之年”與“今”對比,暗寓“今不如昔”。這種手法是詩文中常用的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5、疊字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