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中國史+世界史熱點知識匯總 2

中國史+世界史熱點知識匯總 2

來源:網絡轉載 2023-11-08 14:58:35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

  [總體特征]

  作為社會轉型期,其變化表現(xiàn)在:

  (1)對內改革:①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目標(直接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改革的性質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內容: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由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轉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從經濟體制的演變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計劃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經濟增長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轉向規(guī)模、集約型。②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對外開放:目的是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高綜合國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從沿海到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3)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一是與西方大國開展不結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構建戰(zhàn)略協(xié)作關系(伙伴關系或互惠關系)。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fā)展關系。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并與國際政治、經濟發(fā)展趨勢相聯(lián)系,要求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視角]

  從學者觀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

  (1)中心任務:“文化大革命”中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論: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

  (2)建設速度:1958年“大躍進”,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結論:尊重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產關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脫離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結論:生產關系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現(xiàn)實水平。

  (4)建設道路:新中國初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改革開放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論:立足中國國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

  (5)依靠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具有廣泛性。結論:必須調動一切力量為經濟建設服務。

  (6)外部環(huán)境:對外開放,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世界多極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結論: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營造經濟建設的外部環(huán)境。

  [特別提醒]

  1.本次社會轉型從經濟領域開始,很快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領域,雖然沒有政治運動轟轟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無法比擬的。

  2.本次社會轉型重點表現(xiàn)為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但是,與國際社會的接軌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鑒西方先進的經驗。

  3.本次社會轉型從進程上看,表現(xiàn)為漸進性的特點,從點滴開始,逐漸積累,最后達到質變的效果,避免了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動蕩,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4.任何一次社會轉型都會帶來利益的再分配和社會階層的分化,這是社會轉型期容易造成社會動蕩的原因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

  17~18世紀歐美社會的轉型

  [總體特征]

  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迅速興起。具體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文藝復興,均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1)從一體化進程看,新航路的開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tài),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被看作人類一體化進程的開端。

  (2)從世界市場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各地區(qū)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開始發(fā)生或加強,這都標志著世界市場開始出現(xiàn)。

  (3)從社會轉型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迅速興起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歐正在逐步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4)從思想文化看,文藝復興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不僅為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史家爭鳴]

  美國學者法里德·扎卡里亞寫的《后美國時代》一書中認為,世界近500年來發(fā)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中心的轉變:

  (1)第一次轉變是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此轉變始于15世紀的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在18、19世紀兩次工業(yè)革命過程中急劇加速。

  (2)第二次轉變發(fā)生在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過程中美國的崛起,認為美國逐漸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20世紀的全球經濟、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時間是由美國主導的。

  (3)現(xiàn)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21世紀加速進行,也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反映了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全球化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特別提醒]

  1.歐美17~18世紀的變化本質上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要求,其矛頭直指封建勢力,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是17~18世紀社會轉型的本質內涵。

  2.18世紀,英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本主義制度,歐洲大陸卻盛行君主專制,人民與封建君主的矛盾非常尖銳。因此,歐洲大陸國家反封建的要求更為強烈,這是啟蒙思想在法國發(fā)展進入高峰的原因所在。

  3.英國之所以首先在18世紀60年代爆發(fā)工業(yè)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國內外市場擴大、資本市場發(fā)達、自由勞動力充裕、工業(yè)技術較高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4.歐美近代科學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義思想發(fā)展的產物。反過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又推動了工業(yè)革命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科學與經濟、思想之間是相互促進、交替上升的關系。

  兩次工業(yè)革命引發(fā)的社會巨變

  [總體特征]

  資本主義先后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和帝國主義階段。表現(xiàn):

  (1)生產力方面: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產關系方面:工業(yè)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xiàn);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業(yè)革命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東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4)都有負面影響。如環(huán)境問題、交通擁堵問題。

  本主題是高考考查頻率最高的主題,大部分試題要求學生認識工業(yè)革命的復雜影響,一般要求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客觀地看待工業(yè)革命引發(fā)的社會變革。

  [新視角]

  1.從新史觀的角度認識兩次工業(yè)革命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yè)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fā)明為加強世界聯(lián)系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fā)展。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工業(yè)革命是人類由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變的轉折點。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yè)革命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yè)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y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

  (5)從生態(tài)史觀的角度看,工業(yè)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收藏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giftsz.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