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復習中這些錯誤會毀了你!(3)
2020-01-01 10:04:25高考網整理
五、實驗方法的錯誤:
實驗方法的錯誤是指學生在實驗(科學家進行過的典型實驗)中,在方法、技巧、步驟—亡所產生的錯誤.如:
例16:如何驗證生長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對植物體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
誤解:把切去尖端胚芽鞘燕麥頂端的一側,放一塊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再套上盒壁上穿一個小孔的硬紙盒,過幾天后,就會發(fā)現其向光彎曲生長的現象.
剖析:單用盒壁上穿一個小孔的硬紙盒,套在植株外面,或用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頂端一側,就可以看到植株彎曲生長的現象.如果兩種方法同時用,就有可能出現盒的穿孔方向與瓊脂塊放的方向不一致,反而不利于證明該現象,并且沒有必要.
解:用放過旺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燕麥一側,結果能看到胚芽鞘彎曲向放置瓊脂切塊的對側生長.說明由于植物胚芽鞘內生長素分布不均,放瓊脂塊這一側多,另一側少,引起了放瓊脂塊這一側生長速度快于另一側.造成了胚芽鞘彎向放置瓊脂切塊的對側生長.從而說明生長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促進植物生長.
象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如在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實驗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植物細胞后,錯誤地打開裝片上的蓋玻片,加上30%蔗糖溶液,再蓋上蓋玻片進行觀察,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還未找到生長點就直接觀察.在使用顯微鏡中沒有按照先用低倍鏡,后用高倍鏡的順序進行觀察,而直接用高倍鏡,制片時蓋玻片垂直往下蓋,易產生氣泡.觀察時把顯微鏡下的一個氣泡、水泡灰塵都當作一個細胞.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中漏斗基部脫脂棉花過多,造成過濾困難等等.防止這類錯誤,除了多進行一些實驗,掌握實驗知識及技能外,還應明確動手實驗的目的,設想動手的預期效果及達到這個效果的方法、步驟.要善于發(fā)觀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六.文字,書寫上的錯誤:
在教學中,經常還遇到一些學生在書寫上,文字上發(fā)生錯誤.如XAY寫成XAY:把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統(tǒng)統(tǒng)寫成熱量,把光合作用公式用等號表示,把光合作用貯藏能量誤寫成(6CO2+12H2O 光 葉綠體C6H1206+602+6H2O+能)放出能量等等.在文字上把遺傳誤寫成異傳,光合作用寫成光和作用,氨基寫成胺基,線粒體寫成腺粒體,中心粒寫成中性粒,腎臟寫成賢臟,自養(yǎng)寫成自氧,神經寫成神精等等.對于這種錯誤,平時一定要強調,并進行正、誤兩種不同性質的比較,避免今后發(fā)生類似的錯誤.
七. 審題錯誤:
所謂審題,就是了解題意,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與問題,明確題目的要求.審題是應用所學知識,使學到知識得以具體化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審題中常見錯誤有兩個.一是忽視題目中的條件,從而造成粗枝大葉錯誤.二是由于不善于審題,往往不知道應注意些什么?應做些什么?往往沒有弄懂題目中的關鍵語,或遺漏了題目中隱蔽因素等造成的這樣那樣錯誤.
例1:受精卵經過( )、( )、和( )直到發(fā)育成新個體,這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過程.誤解:受精卵經過(卵裂)、(囊胚)和(原腸胚)直到發(fā)育成新個體。這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過程.
剖析;這是在審題過程中,忽視了生物個體發(fā)育這個條件,粗枝大葉的把“生物”個體發(fā)育當成“動物”個體發(fā)育.因此,造成了這樣的錯誤。
解: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fā)育成新個體.這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過程.
例2:蘿卜和甘藍雜交,能得到的種子,一般是不育的,但偶爾發(fā)現有個別種子種下去后可產生能育的后代.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基因的自由組合
B.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C.基因突變
D.染色體加倍
誤解:C.
剖析c該題錯誤是,只抓住“不育”和“能育”這兩種性狀,沒有認真地進行審題,認為只有基因突變才有這種可能.而遺漏了蘿卜甘藍兩個不同種的隱蔽因素.由于蘿卜甘藍不同種,染色體之間基因沒有對應性,減數分裂不規(guī)則所以一般不育.象這樣情況,光靠個別基因的突變,每對染色體上的成對基因不可能對應的.更何況突變是不定向的,頻率又低。只有通過染色體加倍,同種染色體之間有對應性,減數分裂中分離才能正常,所以可育.
解:D.
以上幾類錯誤,是學生復習過程中的多發(fā)病,常見。Mㄟ^正、誤對比,能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并從剖析中找出錯誤的根源,加深對生物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及準確掌握,提高解題能力,學好生物學。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