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 高三高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知識點

高三高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知識點

2019-01-24 14:29:01三好網(wǎng)

  考點1 古代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時期,夏朝時期,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王位傳子制度正式開啟。商朝時期形成方國聯(lián)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西周時期,周王利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的手段確定了一套嚴密的體系,統(tǒng)治效果加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

  1.理解“家國同構”

  (1)“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會的顯著特征。

  (2)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嫡長子世襲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諸子分封為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同構”體現(xiàn)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這種借助血緣人倫關系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

  2.用唯物史觀理解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觀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華民族“國”與“家”密不可分的觀念。

  (2)受宗法觀念的長期熏陶,國人養(yǎng)成了謙和忍耐、溫良恭敬、勤勞儉樸的社會美德和尊老愛幼、兄弟相親的社會公德。

  (3)宗法制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例如:重男輕女;修族譜;后代繼承父親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專制”“男女不平等”“等級觀念”“自律盲從”等成為民族進步和發(fā)展的瓶頸。尤其是道德專制導致了國人重人治輕法治,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主法制進程。

  3.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貴族政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

  (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

  (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系。

  考點2 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

  歸納總結 秦朝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開創(chuàng)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從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逐漸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從秦漢至明清,中樞權力體系幾經(jīng)變化,從三公九卿制發(fā)展到三省六部制,廢丞相、設內(nèi)閣及軍機處,體現(xiàn)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1)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

  (3)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2.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

  在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实巯魅跸鄼嗟闹饕绞接幸韵聝煞N:

  (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

  (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在決策過程中,相權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nèi)朝或宮內(nèi)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nèi));在執(zhí)行過程中,相權由內(nèi)朝(宮內(nèi))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nèi)向外。

  3.全面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①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

 、趪铱梢越M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建設,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③有利于各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發(fā)展,促進了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2)消極影響

 、僬紊希壕鲗V茦O易形成暴政、腐敗現(xiàn)象,這是阻礙歷史發(fā)展的因素;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壓制和打擊。

 、谠谒枷肷媳憩F(xiàn)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chuàng)造力,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

 、墼诜饨ㄉ鐣┢冢璧K了商品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束縛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是中國長期停滯于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考點3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歸納總結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與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這一對矛盾緊密相連。變革地方行政制度的初衷往往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秦朝開始,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從郡縣制、郡國并行制到行省制、權分三司,體現(xiàn)了地方勢力不斷衰落,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

  1.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沿革

  (1)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行政任命的變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進步。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區(qū)劃的變化。

  (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的過程?たh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礎上得以確立和發(fā)展,對后世影響深遠。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國家統(tǒng)一,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我國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奠定了初步基礎。

  2.中國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演變趨勢

  (1)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

  (2)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駐管理的轉變,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

  3.漢至元中央對地方管轄的特點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劃分適當?shù)男姓䥇^(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的“推恩令”。

  考點4 古代選官制度的不斷成熟

  歸納總結 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提高了官員素質,推動了中華帝國走向繁榮。

  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評價

  (1)“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nèi),由貴胄子弟繼承祖上的權位。此選官制度使官吏來源被貴族壟斷,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選拔。

  (2)“察舉制”雖在當時看來比較完善,但各方面都體現(xiàn)出封閉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于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xiàn)。

  (3)隋唐以后實行的“科舉制”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種文化專制,到明清時發(fā)展為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和科技進步。

[標簽:高中歷史 高考復習]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