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受訪者贊同隱形資助高校貧困生
2017-08-24 11:20:06中國青年報
據媒體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于2004年首創(chuàng)隱形資助的方法,通過監(jiān)測每個學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費情況,采取“如果每個月的消費低于200元,就會自動給你打生活補助”的實在舉措,讓貧困生有尊嚴地接受資助。7月31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提醒,要學習借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過大數據分析開展“隱性資助”的經驗,理解學生的難處,尊重學生的隱私,把學生資助做出溫度,做得暖心。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的一項調查顯示,77.3%的受訪者贊同隱形資助的方式,68.7%的受訪者認為隱形資助維護了受助學生的尊嚴,58.1%的受訪者希望提高大數據在學生資助上的應用力度。
調查中,26.0%的受訪者是在讀大學生,74.1%的受訪者不是。90后占24.2%,80后占47.1%,70后占21.9%,60后占5.5%,50后占1.1%。
77.3%受訪者贊同隱形資助的方式
調查中,49.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慣常的貧困生資助方式合理,19.9%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30.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吉林某高校大三學生劉悅在大學期間一直接受助學金資助。申請資助時需要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向部分老師和同學公開,這讓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她感覺有點自卑。“好在這些材料只有小部分同學可以看到,而且評議過程不需要本人在場”。
2016年年底,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王勵(化名)的銀行卡上突然多了300元錢,王勵覺得很奇怪,“當時我也不知道怎么會無緣無故多了這筆錢,很明顯不是獎學金。后來才通過學生資助中心的老師了解到,我們學校也有了隱形資助的方式,這讓我覺得很溫暖,瞬間更愛學校了”。
調查顯示,77.3%的受訪者贊同隱形資助的方式,其中26.4%的受訪者非常贊同。17.5%的受訪者覺得一般,5.3%的受訪者不贊同。
“這確實是一個好的方式,可以幫到很多同學,特別是不好意思主動申請資助的同學。我身邊就有一名同學家庭條件不好,大一的時候也會申請補助,但大二大三成績下滑后,變得孤僻內向,不愿意申請助學金了。”就讀于鄭州某高校的周文升(化名)說。
王勵通過傳統(tǒng)評定資助和隱形資助兩種方式得到過資助,他認為,申請公示的資助方式需要家庭困難的同學公開自己的家庭情況,會傷害到部分同學的自尊心。而隱形資助注重保護受助同學的隱私,更加人性化。此外,隱形資助以大數據為依托,能夠更精確地找到需要資助的同學。
2016年年底,電子科技大學開始通過精確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來確定受助對象。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生聶敏介紹,首先,學校通過智慧助困系統(tǒng),采集到了涵蓋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及成員信息、學生本人及受資助信息、學生所在生源地經濟水平、學生日常消費評價等4大類、40余個小類的上千萬條數據。接著,系統(tǒng)通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自動生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議名單。
“具體而言,大數據分析的數據源主要取自校內消費數據,例如食堂飯卡、超市消費、健身館購物、乘坐校際班車、水卡,分析學生的消費水平,這類數據主要記錄了學生的消費金額、消費時間以及消費地點等信息。除了消費數據,系統(tǒng)還結合學生的勤工助學、獲獎學金情況、社交特征、行為軌跡、借閱興趣和歷史特征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分析挖掘。”聶敏說,這些數據經過整合與清洗后,通過一系列精密的算法,系統(tǒng)判定學生的困難指數(1~9),困難指數越高則代表越貧困。學生被分為不困難、一般困難、困難和特別困難4大類。最終,大數據結果結合線下個別訪談、輔導員評價,共同給出了這份全校貧困學生名單,從而發(fā)放隱形補助。
與原有的申請資助方式相比,68.7%的受訪者認為隱形資助維護了受助學生的尊嚴,60.8%的受訪者覺得保護了受助學生的家庭隱私,54.2%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幫助到更多不愿主動申請資助的學生,34.5%的受訪者認為能提高貧困認定工作的效率,25.1%的受訪者認為更有利于實現資助公平。
58.1%受訪者希望提高大數據在學生資助上的應用力度
“隱形資助也太人性化了吧!”劉悅聽說有隱形資助的方式后,非常希望自己所在的學校也能嘗試,“感覺這樣的方式非常貼心,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同學”。
但劉悅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有些同學的家庭條件確實很艱苦,很需要資助,但是在吃住方面又不會很拮據,能夠做到吃飽穿暖。這部分同學會不會被忽視呢?”
周文升在2016年冬天也收到了60元錢的隱形資助。但這只是學校“誤會”了,周文升并非家庭條件不好,而是很少去食堂吃飯。“對隱形資助的發(fā)放名額,需要有更嚴謹和更人性化的考量”。
要提高隱形資助的精確性,68.5%的受訪者建議借助“大數據”和科學評估,對學生家庭情況進行比較分析;66.3%的受訪者建議通過查閱檔案、實地走訪等形式,主動摸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情況;51.4%的受訪者建議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適當公開資助信息,接受群眾監(jiān)督。
周文升了解發(fā)現,學校的隱形補助是以校園卡消費記錄為依據。“但我覺得不應該只考慮校園卡消費,輔導員也要和學生加強交流,發(fā)現學生有困難及時予以幫助”。
聶敏表示,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采用的智慧助困系統(tǒng)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0%以上。去年,學校通過這套系統(tǒng)挖掘出校內最困難的200名學生。為了驗證正確性,將這些名單與各學院輔導員掌握的學生資料一一對比,發(fā)現名單100%吻合。從去年開始,大數據研究中心利用智慧助困系統(tǒng),通過精確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幫助電子科大累計挖掘出300名隱形貧困生,資助總額達11萬元。
要更好地資助貧困生,58.1%的受訪者建議提高大數據在學生資助上的應用力度,57.2%的受訪者建議真正把資助對象的尊嚴放在心上,52.2%的受訪者建議多開發(fā)隱形資助的方式,50.6%的受訪者建議保護貧困生個人隱私,32.2%的受訪者建議嚴肅懲戒騙取補助的人。
王勵希望,學校能夠將傳統(tǒng)評定資助方式和隱形資助結合起來,并加大隱形資助的覆蓋面積。
劉悅認為,隱形資助的方式值得推廣,同時希望資助力度能夠加大,資助對象和數額能夠增加。
“有了這些精確的信息,學校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取消高消費、偽困難學生的受助資格,另一方面對經濟特別困難、生活艱苦的同學發(fā)放臨時困難補助。大數據將幫助學校發(fā)現更多隱性貧困的學生,助力高校人文關懷。”聶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