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復旦門薩女神:學霸的人生可以解釋
2013-12-30 13:39:39新華網(wǎng)文章作者:俞菀 吳振東
滿分績點、科研達人、國際大獎……近日,復旦大學四大“學霸”引發(fā)網(wǎng)絡輿論強烈關注。無論是他們“全方位無死角”的學業(yè)表現(xiàn),還是成功到不可思議的“開掛人生”,都令網(wǎng)民贊嘆不已。是智商決定命運嗎?“學霸”模式能被效仿嗎?
智商和努力,哪個成就了“學霸”?
復旦四大“學霸”到底有多牛?網(wǎng)絡上曝出的簡歷顯示,2011級本科生李睿霖曾獲美國大學生數(shù)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專業(yè)績點4.0;材料科學系大四學生張安琪不僅是5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第一作者、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老師,還是國際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俱樂部會員;生命科學學院2012級博士生王傳超3年間共發(fā)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CI論文13篇;另一“學霸”仰志斌則剛剛榮獲世界材料研究學會2013年度優(yōu)秀博士生獎。
“刷新學霸新高度,世所罕見!”網(wǎng)友的言語極盡膜拜。更有人表示,“智商高、記憶力超強,是成就‘學霸’的先決條件。”然而,“學霸”們均不認同這一說法。
被網(wǎng)民們尊為“門薩女神”的“學霸”張安琪說,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神話”,“如果我在大家眼中是天才的話,那么天才也是需要拼了命努力的。”
“學霸”們的成績或許各有突出,但他們“玩命”的奮斗經(jīng)歷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多數(shù)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努力了,其實還沒有達到‘盡力’的程度,更沒有達到要‘拼天賦’‘拼智商’的程度。”“學霸”李睿霖說。
“學霸”人生,究竟有多大的效仿意義?
“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蔓延的同時,有網(wǎng)民覺得“學霸”的人生完美到不真實,簡直像是游戲中“開外掛”了一樣無懈可擊。努力了卻還是碌碌無為,或許才是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
對此,“學霸”們表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復制的,公不公平不能只看天賦差異或外界條件。任何時候人和人比拼的都是“堅持”,在挫折和困難面前,他們戰(zhàn)勝了自我,選擇了頑強不放棄。
張安琪坦言,她其實也曾懷疑過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整整兩年,在科研上投入了無數(shù)時間和心血,卻沒有任何成果發(fā)表,無從證明我的努力。”但最后她還是堅持了下來,“我骨子里是個不甘平淡、享受挑戰(zhàn)的人。既然決定要走的路,那么跪著也要走完。”
自我標準與內(nèi)心成熟度的差異,也是決定不同人生的重要因素。“學霸”們紛紛表示,從進大學開始,他們就沒有把自己當“年輕人”看待,沒有給自己太多荒廢時光的借口。他們始終將競爭對手定位在國內(nèi)外同行里的“牛人”身上。
“學霸”群體:社會異類還是時代先鋒?
復旦“學霸”們的故事,給不少頹廢的網(wǎng)民注入了新鮮的正能量。然而,也有網(wǎng)民認為,“學霸”是“高處不勝寒”的社會異類,“仰視膜拜”之外,少不了“滅絕師太”“斗戰(zhàn)勝佛”等竊竊的諷刺。
對于這些輿論,“學霸”們并不在意。“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人生態(tài)度,并希望自己能影響更多的人。”李睿霖說,“而我認為的‘優(yōu)秀’,不是一個個象征著榮譽和成就的標簽,而是那些人性當中最美好的東西,能充分得到彰顯。”
做學問時多追問一句,更認真一點,其實人人都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學霸”。
張安琪說,自己見過一些沒有明確人生目標的大學生,或是普遍染上了“拖延癥”,還有人認為早早適應社會規(guī)則對自己很有好處。“這樣的想法有些功利。追尋夢想的道路,必定是困難重重的,但‘付出終會有回報’是我不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