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北大招本地生比例不合理
2010-03-05 10:12:33南京晨報
為了讓兒子能夠上南京瑯琊路小學,王剛賣掉了在南京奧體的大房子,砸鍋賣鐵花了近100萬買了學校周圍一個60多平方米的學區(qū)房。臨上“兩會”前,王剛拜托記者,能否幫忙問下“教師6年一流動”會不會真正實施。教育,已成了這個家庭乃至整個城市的頭等大事,同樣也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名校招生
清華在北京招生15%相對不合理
“我當年從安徽考入清華大學時,清華當年給安徽不過20個名額。”昨天,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坦言,老百姓最不滿的是教育不公平,所以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打破這種不公平。
對于名校招生區(qū)域化問題,顧秉林坦承這種現(xiàn)象確實不合理。清華招本地的比例大約在15%,北大則在18%左右。相比江蘇、山東等教育大省顯然不合理。顧秉林透露,清華大學正計劃對這種地區(qū)招生名額不合理采取修正政策,逐步進行動態(tài)管理。“比如,我在山東每年招5%的學生,每年進行跟蹤。我要調(diào)查清華大學最好的10%學生中,山東占多少,清華大學最差的10%學生中,山東占多少。如果在清華最好的10%學生中,山東學生超過5%,最差的學生低于5%。那說明招少了,我要逐步調(diào)整。相反,那說明招多了。”顧秉林表示,他主張一個人的成長和培養(yǎng)不要分科。而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是,學生單學一科都已經(jīng)夠累了,如果再學一科會更累。所以這種取消和交融是一個全面改革的過程。“要找一個合理的辦法來代替,但不能找一個更不合理的方法。”
亂收費
建議為教育資源設最低標準
擇校費等這些教育亂收費是很多家庭的沉重負擔,擇校問題也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發(fā)展的頑疾。
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看來,當前中國擇校問題盛行的癥結(jié)就在于,教育資源長期分配不均衡造成學校之間的巨大差距,而差距則必然造成選擇。“根源就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一直推進的是一條效率優(yōu)先的教育發(fā)展道路。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更多的是給了那些重點學校、好的學校,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好學校和差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朱永新表示。
全國政協(xié)委員葛劍雄表示,學區(qū)房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很大原因是因為家長都不甘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盡管花錢花精力也要讓孩子去讀所謂的好學校,而目前這種大眾眼中的好學校比例又非常低,所以導致了“擇校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政府層面來說,要為各地區(qū)的教育資源設一個最低標準,所有學校必須達到這個標準,超過標準的資源則可以共享,比如硬件方面的游泳池、球臺等設施,軟件方面的師資,都可以流動共享。
青少年減負
給孩子課間多休息5分鐘
全國政協(xié)委員馮世良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他認為,教育部門應重新審視課間休息10分鐘這一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制度。以前中小學的教室大多數(shù)是平房,教室門一開就是空曠的活動場地,中小學生可在屋前屋后盡情嬉戲,10分鐘就能達到調(diào)節(jié)大腦、放松身體的目的,F(xiàn)在的教室大多是四層甚至更高的大樓,如果教學樓里沒有衛(wèi)生間,10分鐘跑趟廁所還有點緊張,F(xiàn)在實行的課間休息時間應該與時俱進,延長5分鐘,讓孩子們不但有充足的時間解決生理需求,更有時間放松一下大腦。
部長聲音
教改亟須破解的是教育民生問題
昨天,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三次會議分組討論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介紹,“教育是國家建設、民族之本,關乎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學生、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2009年1月征求意見時,沒文本。怎么制定怎么做,廣泛征求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得到很好的反應,光建議就有210萬多條。提上來后,規(guī)劃綱要制定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梳理歸納合理采納,把文本制定出來再征求意見。就是為了兩條。第一條就是為了再完善這個文本。另一條就是教育各地確實千差萬別。我們希望通過對綱要的討論,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有一個認識。有了這個共識,推進綱要的實施、對教育改革發(fā)展促進都有作用。”
教育改革中亟須破解的一環(huán)是什么?郝平稱,他個人認為最緊迫的是關注教育民生問題。包括義務教育的擇校、高考改革、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等,要盡量找到一個適合國情的解決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