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服裝總設計師賀陽
2009-09-06 20:59:37網絡資源
被許多人稱為北京奧運會的服裝總設計師的賀陽
北京奧運會制服。
在參與奧運服裝設計之前,45歲的賀陽,作為北京服裝學院的一名副教授,一直默默無名。而當奧運服裝設計完成之后,賀陽才開始為世人所知。如今的賀陽,被許多人稱為北京奧運會的服裝總設計師,可賀陽不在乎,“我的身份還是一名普通的老師加設計師”。
賀陽設計的服裝包括本屆奧運會志愿者服裝、工作人員服裝、技術官員服裝,她同時還是奧運火炬接力服裝的總設計師。奧運會制服設計方案是她競標成功的,而奧運火炬手接力服裝則是奧組委直接委托她進行設計的。
北京奧運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制服。
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服裝和護跑手服裝。新華網張泳攝
理解“祥云紋”花了3個月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接到設計任務的?
賀陽:2005年12月份吧。當時,由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3家院校參與了定點招標,但我們得到了這個機會。
記者:奧組委對設計有什么要求?
賀陽:要求特別多。具體上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要有舉辦國的特色,二是要區(qū)別于往屆,但款式都是T恤和褲子,一看就特別像。另外,北京奧運服裝設計,既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又要有時代的活力。同時,服裝的設計還要有一定的覆蓋性,高的、矮的、男的、女的穿上去都要比較好看,難度非常大。
記者:設計過程中你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賀陽:按照規(guī)定,我們必須使用奧運核心圖形“祥云紋”作為制服設計的主要圖形元素。但核心圖形又必須切割使用,而且要完善的切割組合。祥云圖案像太極圖,看似祥和安靜,實際卻是充滿了內在張力。僅對“祥云紋”這個核心圖形的理解就花了3個月時間。學過設計的人都知道,限制越多,圖案能出現的組合就越少,現成的紋樣、色彩反而成了設計的最大“障礙”。